熔渣與耐火材料外表面和經遷移與內表面接觸后, 可發生以下反應: 耐火材料向熔渣中溶解—單純溶解;形成易溶的化合物—反應溶解;直接形成低熔物;發生使耐火材料還原的反應;發生使耐火材料組分氧化的反應;形成比容差別很大的新產物等。這些反應都引起耐火材料侵蝕,給耐火材料帶來危害。當熔渣流動時,不僅通過對耐火材料的沖刷作用直接對耐火材料進行侵蝕,還通過帶走上述反應產物, 促進反應進行, 加速對耐火材料的侵蝕。
(1) 耐火材料向熔渣中溶解—單純溶解和反應溶解。
① 控制溶解的因素。當熔渣與耐火材料接觸時,若兩者的某些組分的質量濃度相差較大, 由于兩者間的化學位相差較大, 如耐火材料組分的質量濃度較高, 具有較高化學位, 而熔渣中的組分的質量濃度較低, 則物質從化學位較高的耐火材料向化學位較低的熔渣傳遞,使耐火材料中的組分被熔渣溶解, 直至該組分在耐火材料和熔渣中的化學位達到平衡,即溶解達到某一特定溫度下的飽和濃度(溶解度) 為止。
這種單純溶解是許多耐火材料與熔渣進行反應的最主要形式。有人甚至認為渣蝕就是耐火材料的溶解過程。當耐火材料與外來物進行化學反應形成易溶化合物時,會加速耐火材料向熔渣中溶解。
② 溶蝕的危害。由單純溶解和反應溶解引起的侵蝕通常稱為溶蝕。它不僅直接造成耐火材料一些溶解組分的損失(改變了耐火材料的化學組成) , 而且破壞了耐火材料的結構。當多相耐火材料中可溶物溶入渣中后, 殘留相被孤立, 耐火材料的致密結構被破壞, 加速了渣蝕。由于熔渣的化學組成改變, 影響了熔渣的性質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冶煉過程, 其中的不溶性殘留相還能給產品帶來不利影響。
③ 降低溶蝕速度的措施。降低溶解速度, 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采取措施: 降低溶解度和耐火材料在熔渣中的濃度差值; 降低擴散系數和提高擴散層厚度。
為了降低溶解度, 除降低溫度外, 應盡量使熔渣與耐火材料間的化學位相近, 如堿性耐火材料抵抗堿性熔渣的侵蝕能力很強, 而酸性熔渣以選用酸性耐火材料為宜。
一般認為耐火材料向熔渣中溶解的傳質過程處于擴散速度范圍內。為了控制耐火材料向熔渣中的擴散,除降低溶解度外,還可通過提高熔渣中溶質的濃度、降低擴散系數以及提高擴散層厚度等方法來實現。如在煉鋼爐中, 當以鎂質耐火材料為爐襯時, 以白云石造渣, 使渣中的MgO的質量濃度提高, 即可使耐火材料的抗渣性得以改善。
(2 ) 耐火材料的結構崩裂。結構崩裂是指耐火材料受到侵蝕, 當其物相和結構變化到一定程度時, 耐火材料的崩壞現象。渣蝕引起的結構崩裂, 一般認為是由于形成變質層和形成比容差別較大的產物引起的。
① 變質層的形成。變質層的形成, 是由于熔渣的滲入所致。在滲入過程中, 由于材料內溫度梯度和熔渣黏度的影響, 熔渣侵入到一定深度后, 就不再繼續滲透。從耐火材料熱面到其內部一定的深度, 就形成了組成與結構有別于原材料的變質層。而且熔渣在滲透時還發生“化學過濾”, 沿熔渣的滲透方向, 其化學組成和物相組成都可能不斷地發生改變。因此,變質層內隨其厚度的變化, 其組成與結構也有一定差別。
② 結構的崩裂。在變質層的形成過程中, 由于形成的產物間和原材料間的比容和熱膨脹性等有差別, 在變質層與原材料之間或變質層內各層之間, 因各種物相摩爾體積變化而產生結構應力,并破壞其間的結合,形成裂紋,甚至產生剝落和崩裂。這種體積變化為如含MgO 的堿性耐火材料同Fe2 O3 的熔渣接觸時,生成 MgO·Fe2O3,即發生反應MgO + Fe2 O3→MgO·Fe2 O3 。依式計算結果可知此種反應伴生 2 .1% 的線膨脹, 因而使耐火材料產生結構崩裂。再如硅酸鋁質耐火材料受堿蒸氣的侵蝕, 也是由于莫來石或剛玉和SiO2 等受氧化鈉侵蝕形成霞石( Na2O·Al2 O3·2SiO2 ) , 產生體積膨脹, 導致結構崩裂。耐火材料中的氣孔內在還原性氣氛下發生碳素沉積, 使耐火材料的結構破壞, 也可認為是一種結構崩裂。